每年三四月,音契舉辦聖樂之夜,演出古典聖樂、改編聖詩,祈望藉此讓聽眾在其中享受優美感人的詩歌。詩歌之所以動人,背後幾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但願透過作詞曲者的故事,讓你在唱聖詩時,能有更多的感恩。以下介紹轉戴《太醫聖詩解說》,感謝曾履元醫師,將他對詩歌愛好的研究,大方與我們分享並轉載。因篇幅有限,又是平面文字介紹,所以選了「耶穌恩友」、「主活著」大家耳熟能詳,可以朗朗上口的詩歌介紹;希望未來在音契樂訊或網站能繼續將其他詩歌與大家分享。
耶穌恩友
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Jesus
這首詩歌幾乎所有的基督徒都會唱。
Joseph Medlicott Scriven大半生是一個孤獨的人。雖然他出生在愛爾蘭一個富裕的家庭中,是著名的都柏林三一學院的畢業生,但他卻很認真誠懇地看待自己的信仰。
在他事業順利展開,預定和相愛的人要結婚的前一晚,他的未婚妻竟遭遇意外淹死了。這是他一生中所遭遇過最重的打擊。憂傷痛苦使得他真正地經歷到主耶穌。從此他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他想要學習按照耶穌的話語和榜樣生活,而不再如以前那樣享受富裕的日子;從此他與家人朋友漸漸有了隔閡。1845年他遠離家鄉到加拿大去,想要拋開悲劇的陰影,重新出發。然而他的健康卻不允許,兩個月後不得不返回愛爾蘭休養。兩年後他接受了加拿大的一個教職,來到安大略省的Woodstock。Joseph很有學問,精通法律,寫過很多篇有水準的論文,並且也是一個作曲家,曾經寫過不少交響樂的演奏和演唱曲。在學校任教幾年後,被一個望族大戶Pengelly禮聘去當家庭教師;在那兒他認識了Pengelly家的一個親戚,二十三歲可愛的Eliza
Roche小姐;倆人相愛,不久就訂了婚。然而就在結婚之前,Eliza 患了肺炎,不治而死。生命剛露出的曙光又被黑暗吞噬。再一次從甜蜜的愛情和婚姻的期盼裡被剝奪、被壓碎,他的健康更形惡化,心情也陷入極端低沉之中。不過他仍然沒有放棄對救主的信賴。
後來他搬到希望港(Port Hope)去定居,在那裡擔任一個小酪農場的經理。從那以後Joseph決心完全遵照耶穌的吩咐生活,特別是登山寶訓。他隨時會把僅有的一點財物分送給有需要的窮人,連自己的食物和身上的衣服也常常就地脫下來送給沒有食物或衣服的人。他出外時身上常背著一個鋸子和鋸木架,為的是要幫窮寡婦和沒有人照料的病人鋸些生火的木頭和做些修補的活兒。希望港的人對他都很敬重,稱呼他「好撒馬利亞人」,但大家也把他看成一個有點極端的怪人。
Joseph的試煉和痛苦使得他對主耶穌有了非常個人的親身認識;祂不但是他的救主,更是他的朋友。1857年他的媽媽患了重病,可是他沒有能力負擔船票;自從跟媽媽道別已經十多年了,但是現在卻沒有辦法回去看她。在深深的孺慕和思念中,他寫了這首詩寄給媽媽,並且禱告希望藉著這首詩提醒媽媽,耶穌是她永遠可以依靠的朋友。
這首詩原本只是寫給媽媽的,並不打算公開。但是在他最後一次生病,有一個朋友來看他,發現牆上的一張紙寫著這些動人的詩句,就問說那是誰寫的。他以一貫的謙卑態度回答說:『這是我主和我一起作的。』在朋友一再的勸說下,Joseph同意將它公開出來,這首詩被登在一個當地的小報紙〔The
Port Hope Guide〕上。像奇蹟般地,有一份印著這首詩的報紙被拿來包一件送去紐約市的包裹。收件人打開包裹時一眼竟看到了這首詩,於是就把它在美國刊印出來。後來,一位德裔的美國移民Charles
Converse律師見到這首詩,為它寫了一個動聽的譜子。這首詩就這樣流傳開來。
66歲那年他自己發生意外而淹死。死後希望港的居民立了一個紀念碑,上面刻著這首詩和下面一段話:「在向北四公里的Pengally墓園裡長眠著一位善人和這首傑作的作者,1857年他在希望港寫的。」
主活著
He Lives !
你曾經想過你所信的耶穌是怎樣一位神嗎?是高邈難尋、超絕人寰、神聖難親的一位神?還是活生生地就在你我左右,朝夕相伴、形影不離?如果媽媽小時候長大的那棟房子還在,當你第一次有機會踏進去的時候,心中是不是會有一種莫名的激動:「在這裡曾經有一個天真的小女孩,她就是我媽媽!我媽媽真的在這裡有過童年的一切!」
在耶路撒冷有許多條古老的街道,如果我們按著時間往以前推:這條街上現在走動的以色列人與觀光客或朝聖者,所替代的是稍早以前的阿拉伯人;更早以前有十字軍的人馬踏過這條街道?
一批一批的古人相繼地曾經出現在這條街道上,直到有一天耶穌的腳也踏過了這條街。當我們站在耶路撒冷的古道上凝視著幾千年前的石路,想起耶穌的腳踏在這些石版上的情景時,祂在我們心中不可能再是一個故事的主角、一個想像的人物。時間將祂與你我串在一起,祂是真人。耶穌真真正正地活過了!這是一個令人激動的體認。然而只是這樣子嗎?
-- 聖經上記載的耶穌的確那樣活過。真是只有這樣子嗎?
有一次,在 Alfred Henry Ackley牧師的佈道會裡有一位態度很認真的年輕的猶太學生。佈道會後
Ackley 跟他談話,請他相信耶穌。這位青年回答說:「我為什麼要敬拜一個死掉了的猶太人?」Ackley鄭重懇切地對他說:『祂活著!我告訴你,祂不是死掉了的,祂現在就在這裡活著!我可以用我自己的經驗來證明,千千萬萬人的經歷也都可以證明。』Ackley繼續向他做見證,後來這位青年相信了耶穌。這次個人談道讓Ackley對「主活著」也有了一個全新的深刻感受,他將這個感受做了一次很有說服力的講道;又因那次講道的感動寫成了這首詩歌。
在詩歌中Ackley說每天「祂與我談、祂伴我走」,每天「我見祂手施憐憫,我聞祂安慰聲,每次當我需求祂,總必答應。」
你所信的耶穌也是這樣真實的嗎?你能夠對朋友同學說「耶穌是神,祂活著,我知道,因為我天天都這樣經歷」嗎?信耶穌不是單要接受一個道理,更重要的是天天經歷祂
- 那位又真又活的神。
Ackley是賓州人,出生在 1887年1月21日。他接受過完整的音樂教育,在英國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學過作曲,也是一位出色的中提琴演奏家。他也還是一位長老會的牧師。一生之中他寫作過一千多首福音歌曲,1960年安息主懷。
對詩歌的背景發生興趣是從高二開始。有一次團契聚會介紹詩歌故事讓我很受感動,對詩歌產生了一種從沒有過的感覺,從此就喜歡上詩歌的故事。
一直到六七年前,在台灣的書房能找到關於詩歌典故的書只有兩本,而且可能因為都是很早以前所寫的,讀起來覺得缺少想要找尋的感動,常常為此覺得遺憾。幾年以前,我買到了幾本英文的著作,在那裡面有許多寫得很好的故事。另外在網路上這方面的資料也越來越豐富。這讓我想起當年聽詩歌故事時的感動和享受。這些深深感動我的詩歌和它們背後的故事,是我個人信仰裡面的一樣瑰寶,很希望能跟人分享。這就是我想要寫聖詩故事的原因。
編寫這些故事我所用的資料主要的是來自: |
Amos R. Wells: Treasury
of Hymn Stories,
Kenneth W. Osbeck: 101 Hymn Stories,
Kenneth W. Osbeck: 101 More Hymn Stories,
Kenneth W. Osbeck: Amazing Grace, Great
Hymn Stories,
王神蔭:聖詩典考,
聖詩史話(浸信會出版社) |
有的時候故事中重點或細節,書上交代得不很清楚,甚至有的地方看起來好像有疑問,這時網路上常常有很棒的資料來做補充或者澄清。在資料的選取方面,我並不打算、也沒有能力像網路上一些極熱心的人士那樣,拿治史的功夫和精神來從事。我只求故事有充分的真實與感動,而不要求巨細靡遺。
希望我所寫的還能夠表達出當事者感動人的經歷,也希望它們能符合大家的喜好。同時我還希望能遇到同樣愛好這些詩歌和故事的人一起來合作。
p.s.「太醫」其實不是筆名,是1999年在校園團契的北高福開會禮拜,介紹工作人員時司儀想出來的稱呼,因為當時剛好流行看「還珠格格」。以後校園團契從上到下都一直這麼叫。
|